以身作則-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1108
成語 以身作則
注音 ㄧˇ ㄕㄣ ㄗㄨㄛˋ ㄗㄜˊ
漢語拼音 yǐ shēn zuò zé
釋義 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語本《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
典源 《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務進仁賢以任時政,不過數人,則風俗自化矣。臣嘗讀書記,知秦以酷急亡國,又目見王莽亦以苛法自滅,故勤勤懇懇,實在於此。又聞諸王主貴戚,驕奢踰制,京師尚然,何以示遠?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從〕。」以身教者從1>,以言教者訟2>。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注解〕(1)從:依順。(2)訟:音ㄙㄨㄥˋ,爭辯是非。
典故說明 據《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載,第五倫,東漢時人,字伯魚,祖先是戰國時代齊國的田氏。西漢初年,許多田氏族人共同遷徙,之後便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第五倫少年即有耿介之風,為人好義,其後為官時,一面表現出剛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體恤民情。章帝時,第五倫官任三公之位,見到許多官吏庸祿而苛刻,於是上疏給皇帝,痛斥這些官員只知用嚴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為以作為人民表率。他引《論語》中「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說明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人民便不會聽從其所下之號令。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為來教化人,受教者將心悅誠服;若只以言語來訓誡人,則容易引發眾人的議論。後來「以身作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
書證 01.清.晏斯盛《易翼宗.卷四.下經.家人》:「威,禮也。閑有家之令儀也,皆以身作則之實也,此家道之成,故終吉。」02.《國子監志.卷五六.聖駕親詣太學大禮慶成頌》:「惟我聖皇,以身作則。夙夜緝熙,克明峻德。聖敬日躋,至誠無息。」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使用類別】用在「為人表率」的表述上。【例  句】<01>父母教育子女應該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02>經理以身作則,不怕艱苦,成為每個員工的榜樣。<03>一個領導首先要以身作則,處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04>一個以身作則的領導者,才能得到屬下的敬佩和愛戴。<05>教師要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必須做到。<06>身為一位班長,他處處能以身作則,所以得到同學們的愛戴。<07>他不僅要求員工嚴格遵守公司的規定,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近義 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反義 枉己正人
辨識
參考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