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銘心-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1041
成語 刻骨銘心
注音 ㄎㄜˋ ㄍㄨˇ ㄇㄧㄥˊ ㄒㄧㄣ
漢語拼音 kè gǔ míng xīn
釋義 刻在骨頭,刻在心上。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語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沒齒不忘」、「銘肌鏤骨」
典源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據《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引)白少頗周慎,忝聞義方,入暗室而無欺,屬昏行而不變。今小人履疑誤形似之跡,君侯流愷悌矜恤之恩。戢秋霜之威,布冬日之愛,睟容有穆,怒顏不彰。……白孤劍誰託,悲歌自憐。迫於悽惶,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若浮雲而無依。南徙莫從,北遊失路。遠客汝海,近還城。昨遇故人,飲以狂藥,一酌一笑,陶然樂酣。……昔徐邈緣醉而賞,魏王卻以為賢;無鹽因醜而獲,齊君待之逾厚。白妄人也,安能比之?上挂〈國風〉相鼠之譏,下懷《周易》履虎之懼。愍1>以固陋,禮而遣之,幸容甯越2>之辜3>,深荷三公4>之德。銘刻心骨,退思狂愆5>,五情冰炭6>,罔知所措。晝愧於影,夜慚於魄,啟處不遑,戰跼無地。〔注解〕(1)愍:音ㄇ|ㄣˇ,憐恤、哀憐。(2)甯越:戰國趙中牟人,生卒年不詳。苦於耕稼之勞,刻苦求學十五年,遂為周威公之師。甯,音ㄋ|ㄥˋ。(3)辜:罪過。(4)三公:三為「王」之訛。王公,指王承,晉太原晉陽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東海郡太守。(5)愆:音ㄑ|ㄢ,過失、罪過。(6)冰炭:冰冷炭熱,二物不能相容。喻內心交戰。
典故說明 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書證 01.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這相公愛民憂國無偏黨,發政施仁有激昂,……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恨不得展草垂韁。」02.《水滸傳》第八○回:「二次雖奉天恩,中間委曲奸弊,難以屢陳。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報。」03.明.解縉〈獻太平十策〉:「臣蒙陛下之恩,至深至厚,刻骨銘心,思所以補報。」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使用類別】用在「深刻難忘」的表述上。【例  句】<01>你的這番教誨刻骨銘心,讓我永遠不會忘記。<02>父母親的教養之恩,刻骨銘心,我永誌不忘。<03>對很多人來說,初戀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04>九二一大地震留給人的印象是刻骨銘心,永難磨滅的。<05>王老師誨人不倦的教學熱誠,讓學生們都刻骨銘心,畢生難忘。<06>這段刻骨銘心的亡國仇恨,讓句踐寢食不安,日夜想著怎樣報仇雪恨。<07>經商失敗後,朋友紛紛棄他而去,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苦,外人根本無法體會。
近義 永誌不忘,沒齒不忘,銘諸肺腑
反義
辨識 請參考『辨識1041.html
參考語詞 切骨銘心,刻骨銘肌,銘心鏤骨,刻骨鏤心,銘心刻骨,鏤心刻骨,鏤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