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一式 | ㄍㄨㄢ ㄨㄤˇ ㄓ ㄌㄞˊ |
---|---|
漢語拼音 | guān wǎng zhī lái |
同義詞 | 鑒往知來 鑑往知來 |
出處 | 《列子‧說符》:「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詩經 大雅 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宋書臧質傳:「庶為鑑戒,昭示將來。」 |
釋義 | 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 鑒往知來:鑒: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
例句 | 「鑒往知來」,歷史和科學已經給我們提出了鐵證。(秦牧《原始公社的影子》) 多讀史書,可以讓我們鑒往知來,不再重蹈覆轍。 讀歷史能讓我們「鑑往知來」,防止錯誤再度發生,並確立未來的努力方向。 能夠鑑往知來,就可以避免許多錯誤。 |
用法 | 作謂語、賓語; |
相似詞 | 殷鑒不遠,高瞻遠矚,數往知來 |
相反詞 | 鼠目寸光 |
[名]
1.鏡子。同「鑑」。《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漢.鄭玄.箋:「鑒 ,鏡也。」
2.視察的能力、見識。《梁書.卷二七.到洽傳》:「樂安任昉有知人之鑒。」
3.借鏡。《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動]
1.照。漢.秦嘉〈留郡贈婦詩〉三首之三:「明鏡可鑒形。」
2.審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季札鑒微於興廢。」
3.請人看信的意思,多用於書信中。如:「鈞鑒」、「大鑒」、「臺鑒」。
[名]
1.鏡子。《莊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2.視察、觀照的能力。如:「知人之鑑」。
3.可以作為警戒、警惕的事。如:「前車之鑑」。《墨子.非命下》:「為鑑不遠,在彼殷王。」
4.作為證明的信物。如:「印鑑」。
5.姓。如明代有鑑明復。
[動]
1.照。《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滇遊日記三》:「泉混混平吐,清洌鑑人眉宇。」
2.審察、視察。三國蜀.諸葛亮〈正義〉:「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唐.王勃〈為人與蜀域父老書〉:「鑑物於肇不於成。」
3.警戒、戒勉。唐.杜牧〈阿房宮賦〉:「後人哀之而不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