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一式 | ㄎㄨㄟˋ ㄗㄨㄛˋ ㄨˊ ㄉㄧˋ |
---|---|
漢語拼音 | kuì zuò wú dì |
出處 | 七俠五義第十四回:「不想大人如此厚待,使小人愧怍無地。」 |
釋義 | 怍,慚愧。全句是說羞愧得無地容身。又作「愧悔無地」、「愧汗無地」、「愧顏無地」。 |
例句 | 贓物被搜出來後,小強「愧怍無地」,只恨無地洞可以鑽入。 |
[動]
1.慚愧。如:「愧怍」。《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2.面色改變。《管子.弟子職》:「危坐鄉師,顏色毋怍。」《宋書.卷六九.范曄傳》:「仍以手擊曄頸及頰,曄顏色不怍。」
[動]
1.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形]
羞慚。如:「面有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