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注音一式ㄧ ㄧㄝˋ ㄓㄤˋ ㄇㄨˋ , ㄅㄨˋ ㄐㄧㄢˋ ㄊㄞˋ ㄕㄢ
漢語拼音yī yè zhàng mù bù jiàn tài shān
同義詞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一葉障目 一葉蔽目 一葉兩豆 一葉迷山
出處四部叢刊本鶡冠子˙卷上˙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塗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釋義一片樹葉遮住眼睛,就無法看到眼前高大的泰山。比喻為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無法認清全面或根本的問題。亦作「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一片樹葉遮住眼睛,就看不見高大的泰山。比喻為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根本的問題。「泰」文獻異文作「太」。亦作「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頭腦簡單;用於勸誡人
相似詞以偏概全,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只見秋毫,未見輿薪,見樹不見林
相反詞洞若觀火,洞燭幽微,智者千慮
成語故事萌典 教育百科

難字註解

(一)ㄅㄧˋ (一)bì 萌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動]
1.遮蓋、擋住。如:「衣不蔽體」、「浮雲蔽白日」。《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遮掩、保護。如:「掩蔽」、「蔽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 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受阻隔、欺騙。如:「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名]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二)ㄈㄨˊ (二)fú 萌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名]
古時車廂旁邊的帘子。《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䄙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動]
擦拭。通「拂」。《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補充說明

出處

  蔽,遮擋、遮擋。眼睛被一片樹葉遮擋後即使是泰山也看不見。

  語出《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通“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

  天則,天然的規則。引文講的是,人的耳朵的職責是聽聲音,眼睛的職責是看東西。若用一片樹葉遮住眼睛,那即便是泰山也看不見;兩只耳朵被塞豆子後,即便是雷霆之響也聽不見。

  後以“一葉蔽目,不見泰山”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蒙蔽,看不見全局和整體。

  常作“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洪 林)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