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甘拜下風

注音一式ㄍㄢ ㄅㄞˋ ㄒㄧㄚˋ ㄈㄥ
漢語拼音gān bài xià fēng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三俠五義˙第三十九回:「他若真個為此事而來,劣兄甘拜下風,從此後不稱御貓,也未為不可。」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三官保》 :「君神人也,吾等甘拜下風矣。」

《左傳‧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釋義甘:情願,樂意;下風:風向的下方。對人自認不如,真心佩服。

表示心悅誠服。

「甘拜下風」和「自愧不如」;都有心甘情願地承認自己不如別人這個事實的意思;但「甘拜下風」偏重在「甘」;真心佩服別人;「自愧不如」偏重在「愧」;自己慚愧比不上人家。
例句我們全體女民兵向你們男同志挑戰,十天過去,那樣趕不上你們,我們 甘拜下風 ,自動解散。(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我和他比; 自愧不如 ; 甘拜下風 。
用法補充式;作謂語、賓語;形容自認不如對方
相似詞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首肯心折
相反詞不甘示弱,不甘雌服
相關詞自愧不如
萌典 教育百科
	甘拜下風	拜下風	甘伏下風	願拜下風

補充說明

釋義

甘敗下風還是甘拜下風? 
來源:東楚網 時間:2009-4-30 0:45:00
東楚網消息(黃石日報)□王剛

  我國在漢代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姿完全不一樣。古人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周代的禮儀對當時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的是拜時必須急叩頭,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到了漢代以後,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主要應用於祭祀、祝壽等。後來,人們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
  「拜」字源遠流長,認真分析,便深知其中三味。正如魯迅先生說,歷史分成兩個時代,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求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聶紺弩在《我若為王》中說:「我將看不見一個人的臉,所看見的只是他們的頭頂或帽盔。」「拜」字已經成為中國人奴性的一個象徵符號!甘:甘願。下風:風向的下方,比喻劣勢地位。「甘拜下風」指承認自己不如人。「甘拜下風」也正是清政府甘敗西方列強的真實寫照!基於此,「拜」這種封建禮節,在民主革命時期,南京臨時政府曾明令廢除。此舉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從魯迅先生對康聖人的批判中,我們可以約略揣摩當時思想界鬥爭情狀之一二。魯迅先生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中說:「康聖人主張跪拜,以為『否則要此膝何用』。走時的腿的動作,固然不易於看得分明,但忘記了坐在椅上時候的膝的曲直,則不可謂非聖人之疏於格物也。」犀利、深刻,從中可想見,民主革命源流是怎樣的洶湧向前,中國的跪拜是如何被鞠躬、握手所取代。
  但「拜」永遠和國人「拜拜」了嗎?非也!從個人崇拜到偶像崇拜,從拜官主義到拜金主義,「拜」無時無刻不在奴役國人之心靈。因此,個人要發展,民族要強大,就必須摒棄盲目崇拜,堅持科學發展觀,自主創新。
  只有「不拜」,才能「不敗」!

FROM: http://www.hsdcw.com/html/2009-4-30/189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