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一式 | ㄈㄨˇ ㄈㄨˊ ㄨㄣˊ ㄓㄤ |
---|---|
漢語拼音 | fǔ fú wén zhāng |
出處 | 《荀子非相》:「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 |
釋義 | 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泛指華美鮮艷的色彩。 |
例句 | 內坐一女,年紀三十許,~,光明奪目。★清·程麟《此中人語·曾睹瑤池仙客》 |
[名]
1.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青黑相間,如兩己相背之形;一說兩弓相背之形。《書經.益稷》:「藻火粉米,黼黻絺繡。」漢.孔安國.傳:「黻為兩己相背。黻音弗,黑與青謂之黻。」
2.古代一種繫於腰間,遮於官服或禮服前的蔽膝。通「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宋.邢昺.疏:「黻,蔽膝也。」《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 黻以繒為之,隨裳色。」
3.繫印的絲帶。通「紱」。唐.陳子昂〈唐水衡監亟李府君墓誌銘〉:「黃黻不貴,拱璧為輕。」
[名]
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半黑半白,如斧之形。《說文解字.黹部》:「黼,白與黑相次文。」《書經.益稷》:「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唐.孔穎達.正義:「(黼)蓋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