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曾經滄海

注音一式ㄘㄥˊ ㄐㄧㄥ ㄘㄤ ㄏㄞˇ
漢語拼音céng jīng cāng hǎi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釋義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裏。
例句老兄是~,車皮底下也呆過三天三夜,這一點擠,而且不過兩個鐘頭,不算什麼,算不了什麼。(茅盾《一個夠程度的人》)
萌典 教育百科

補充說明

釋義

關於成語「曾經滄海」的釋義(教師中心稿)
----------------------------------------------------------------------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張金波 2007-08-17
(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 063100)
成語「曾經滄海」,《現漢》對它的解釋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那麼,這個解釋是否準確呢?讓我們從這個成語的來源說起。
唐代詩人元稹的《離思》詩中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曾經滄海」即由「曾經滄海難為水」脫胎而來,因此,二者的意義有密切的關聯。《離思》一詩表達了詩人對妻子韋叢的思念之情。《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曾經滄海難為水」一句即化用其意。滄海水,天下水之大也;巫山雲,天下雲之美也。經歷過滄海水、看過巫山雲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雲為美,隱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後來人們常用「曾經滄海難為水」比喻曾經擁有過真摯的愛情,很難再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滄海」既可以比喻真摯的愛情,也可以比喻很大的場面,於是人們也用它比喻閱歷豐富,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裡。在使用中,「曾經滄海難為水」又被人們壓縮成「曾經滄海」,但「滄海」的比喻意義未變,既比喻真摯的愛情,也比喻較大的場面,因而,「曾經滄海」和「曾經滄海難為水」在意義上是一致的,既可以「比喻曾經擁有過真摯的愛情」,也可以「比喻閱歷豐富,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裡」。
但在具體的應用中,「曾經滄海」的兩個意義出現的頻率與「曾經滄海難為水」有所不同,後者較多被用作「比喻曾經擁有過真摯的愛情」,而前者更多是被用作「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在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所屬的報紙 中,共找到46個「曾經滄海」的用例,其中29個意義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其他17個都用作「比喻曾經擁有過真摯的愛情」,如:
一直以為,現代人的愛情如同哪吒的蓮花,或是一場小感冒,敗了再開,去去就來。曾經滄海,歷盡千帆之後,方喃喃自語:「我已經不會再愛了。」( 辛心《愛情是只什麼鳥》,《江南時報》2003年8月5日)
人都相信自己的惟一性,相信不管他曾經滄海過多少次,你與他的戀愛,才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戀愛。(《看不慣和看不起》,《京華時報》2003年1月15日第A21版)
曾經滄海的女主角因為害怕心再受傷,毅然選擇分手,她寧肯讓一段夢幻情事永埋心底或是隨風而逝,也不願面對可能發生的愛情之死。(顧小白《永恆淒美的悵惘》,《京華時報》2002年3月9日第22版)
雖然「曾經滄海」被用於愛情的情況相對較少,但以上用例也足以說明這種用法依然旺盛地存在於現代漢語中,而《現漢》卻無視這一語言事實,在釋義中沒有交代這一用法。因此說,《現漢》有必要對這一成語的釋義進行修訂,使之真正做到準確。

FROM: http://ruiwen.com/news/35809.htm

【詩詞賞析】元稹:離思
FROM: http://blog.yam.com/cc59001424/article/10866378
《離思》唐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迥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註釋】
取次:走進。

【作者】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河南河南人,代宗大曆十四年生。幼孤。九歲工屬文,十五擢明經,判入等,補校書郎。
  元和元年舉制科,對策第一,拜左拾遺。性明銳,遇事輒舉。當路者惡之,出為河南尉,以母喪解。服除,拜監察御史。按獄東川。俄分司東都,召還。次敷水驛,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讓,中人怒,擊稹敗面。宰相以稹年少輕樹威,失憲臣體,貶江陵士曹參軍,而李絳、崔群、白居易皆論其枉。久乃徙通州司馬,改虢州長史。元和末,召拜膳部員外郎。
  稹尢長於詩,天下傳諷,號元和體。穆宗在東宮,妃嬪近習皆誦之,宮中呼元才子。稹之謫江陵,善監軍崔潭峻。長慶初,潭峻方親幸,以稹歌詞數十百篇奏御,帝大悅。擢祠部郎中,知制誥。變詔書體,務純厚明切,盛傳一時。然其進非公議,為士類訾薄。俄遷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數召入,禮遇益厚。
  裴度三上疏劾、稹傾亂國政。帝迫群議,出稹為工部侍郎。然眷倚不衰。未幾,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野雜然輕笑,稹思立奇節報天子以厭人心。時王廷湊方圍牛元翼於深州,稹所善于方言︰「王昭、于友明皆豪士,雅游燕、趙間,能得賊要領,可使反間而出元翼。」李逢吉知其謀,陰令李賞訹裴度曰︰「于方為稹結客,將刺公。」度隱不發。神策軍中尉以聞,詔韓皋、鄭覃及逢吉雜治,無刺度狀,而方計暴聞,遂與度偕罷宰相,出為同州刺史。諫官爭言度不當免,而黜稹輕。帝獨憐稹,但削長春宮使,徙浙東觀察使。太和三年,召為尚書左丞,務振綱紀。然稹素無檢,望輕,不為公議所右。俄拜武昌節度使。五年卒,年五十三,贈尚書右僕射。
  稹仲兄司農少卿積,營護喪事。所著詩賦、詔冊、銘誄、論議等雜文一百卷,號曰《元氏長慶集》。又著古今刑政書三百卷,號《類集》,並行於代。

【賞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艷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於艷詩。所謂「艷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裏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裏「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遊雲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蓆,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迴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裏,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迴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古代詩評家,曾經說這首詩是作者為其曾經相愛的韋叢的悼亡詩,或臆斷為詩人「與鶯鶯在閨中狎昵之遊戲」(卞孝萱《元稹年譜》)的自我寫照。此等說法,皆缺乏史料根據。
  作者在這首詩裏採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對曾經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後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並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寫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複雜心情,感情跳躍幅度特別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遊」,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裏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尋覓。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作品優劣的標準。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值極高。
  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徵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乾」(《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於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裏。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癡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的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寫照。據說,作者先是愛過「崔鶯鶯」,後來又有新歡。因此,有人便認為元稹在愛情生活上是非常輕薄的,從而也就否定了這首《離思》詩的應有價值。我認為,今天我們評論古典文學的價值,並不能依據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來作為評價其文學作品的標準。文學作品往往會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
  我們評價元稹這首詩,也應從它產生的積極社會效果著眼,給其藝術價值以充分的肯定。而不應聯繫作者私人生活問題,去貶低它客觀存在的審美意義。

【賞析部份原載】
吳庚舜 陸永品等主編《唐詩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部份轉自】維基大典網
資料來源:中國文學網、中國臺灣網、維基大典網
賞析部份編輯者:簡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