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一式 | ㄘㄢˊ ㄍㄠ ㄕㄥˋ ㄈㄨˋ |
---|---|
漢語拼音 | cán gāo shèng fù |
出處 | 《新唐書‧杜甫傳贊》:「唐詩人杜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剩馥,沾丐後人多矣。」 |
釋義 | 殘:剩餘;膏:油脂;馥:香氣。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學遺產。 |
[形]
香味濃郁。宋.魏了翁〈滿江紅.秋意冷然〉詞:「水拍池塘鴻雁聚,露濃庭畹芝蘭馥。」
[名]
香氣。南朝梁.元帝〈揚州梁安寺碑〉:「旃檀散馥,無復圓覺之風。」宋.蘇軾〈千秋歲.淺霜侵綠〉詞:「秋露重,真珠落袖沾餘馥。」
[動]
散發。唐.申歡〈兜玄國懷歸〉詩:「風軟景和煦,異香馥林塘。」宋.黃定〈鷓鴣天.間世文章萬選錢〉詞:「雍容草罷明堂詔,留取天香馥壽筵。」
[名]
1.肥肉、油脂。如:「焚膏繼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宗室傳.摑保傳》:「摑保洞腹見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為炙。」
2.濃稠的糊狀物。如:「牙膏」、「藥膏」、「枇杷膏」。
3.比喻恩澤。《孟子.離婁下》:「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
4.古代稱心臟與橫膈膜間的部位。如:「病入膏肓」。《左傳.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晉.杜預.注:「心下為膏。」
[形]
美好的。如:「膏田沃野」。《禮記.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動]
1.潤滑、潤澤。《詩經.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身以徜徉。」
2.蘸、沾。如:「膏筆」、「膏墨」。元.馮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題紙散下來了,俺子索磨的墨濃,膏的筆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