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布衣蔬食

注音一式ㄅㄨˋ ㄧ ㄕㄨ ㄕˊ
漢語拼音bù yī shū shí
同義詞疏食布衣 布衣疏食 布衣糲食
出處《晉書‧范汪傳》:「外氏家貧,無以資給,汪乃廬於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
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
唐·房魯《上節度使書》:「其愧非愧,布衣糲食,僮饑蹇驢也,所以愧者,彼何人也,予何人也。」
釋義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清苦。
疏食布衣、布衣疏食: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布衣糲食:形容生活清苦。同「布衣蔬食」。
例句家君在此數年,布衣蔬食,不過仍舊是儒生行徑。(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孫犁在生活上一向「布衣疏食」,自奉淡素。
以剛直名天下。晚居福清,自號一指居士,布衣糲食,而雜植華木於捨傍,觴詠自適。★宋·陸游《書二公事》
用法作主語、定語、賓語;形容生活清苦
相似詞粗茶淡飯,布被瓦器
相反詞錦衣玉食
萌典 教育百科

難字註解

ㄌㄧˋ 萌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名]
糙米。《廣韻.去聲.泰韻》:「糲,麤米。」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
[形]
粗糙的。如:「糲飯」、「糲糧」。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八上.滇遊日記八》:「其石質粗糲,洞形亦無曲折之致。」

補充說明

布 衣 孫 犁

林 谷
「布衣」是個很古老的詞,其原義本很單純,就是指布制的衣服,並轉為平民百姓的代名詞,但後來有了深一層的含義。李斯要去秦國建功立業,臨行前對他的老師荀卿說:「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1〕這裡的「布衣」已不是指一般老百姓,而是那些尚未做官,但有抱負的士子、讀書人了。孫犁當然不是那種想做官的「布衣」(他從來把從政視為畏途),「布衣」在他身上有著全新的意義。

孫犁是農民的兒子。他雖然有很高的文化造詣,也接受了革命思想,但純樸直拙的農民意識還是根深蒂固,無所不在。例如在對待官、民的不同態度上,就分明有著農民意識的潛在影響。他是來自解放區,來自延安的正統革命作家,在文壇上有很高地位,但你在他身上嗅不到一點咄咄逼人的氣味。他資格老,名氣大,滿有資格當一個明星人物與達官顯要們一同出進種種風光露臉的場合,但你卻找不到他的一絲蹤蹟。他雖然不是官,但也是一家大報的編委,論級別可列高幹,可是他卻像過去的老農那樣,似乎天生地「怕」官,他在任何時候都與權勢保持距離。有個故事最見他的秉性。那是撥亂反正剛開始不久,中央點名要幾位全國知名作家到北京開座談會,大概是想聽聽作家們關于改進文藝工作的意見吧,被點到名的就有孫犁,並規定不準請假。市裡知道孫犁一向怕湊熱鬧,怕見官,便讓他的一位熟人去動員他。這位熟人鄭重地對孫犁說:「這回可不是一般的會,只幾個人,不去不好交代。」孫犁勉強答應了,但提出要帶一個助手(即鄒明)同去,好隨身照顧他。經請示北京,上邊也同意了。但誰也沒想到,在應該動身的那一天,他卻若無其事地在自家窗前修剪豆角,伺弄花架。他還是借口「頭暈」沒有去。

與之相反,他對待平民百姓(包括知識分子)的態度卻迥然不同,他在與這些普通人接觸當中表現出豐富的人情味。邢海潮是孫犁保定育德中學的同班同學。但此人命運多舛,經歷坎坷。北京大學畢業後在舊政府混蹟多年,一事無成。新中國成立後,有這樣歷史的人自然不受青睞,在歷次運動中屢屢挨整,其間又遭逢愛妻病逝,幼子夭亡,最後孑身一人流落到黑龍江一個小鎮上教書謀生。人老退休後只好孤單一人回到故鄉落葉歸根。當孫犁得知這一切後,對這位老同學寄予了極大同情與關懷,又寄錢,又贈書,還為邢海潮介紹發表文章和校對古書的地方。為了讓老同學把心胸放開,特意選了揚雄那兩句深含哲理的話「大道低回,大味必淡」 〔2〕成寫條幅送給他。在孫犁書簡中,給邢海潮的信最多,從1989年3月25日到1995年6月5日,總共寫了八十三封。孫犁在給邢的一封信中說:「通信持續之長,往來之頻,為弟生平所少有。」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孫犁可謂身體力行者也。

孫犁在生活上一向「布衣疏食」,自奉淡素。他在讀《顏氏家訓》記裡就給兒女擬了幾條家訓,其中一條就是:「生活勿特殊,民食一升,則己食一升,民衣五尺,則己衣五尺,勿啟他人嫉妒之心。」他正是按照這一條來約束自己的。他愛喝棒子面粥,愛穿家做布鞋,家居用品力求簡單。他最愛樸素之美。冬季貯藏的大白菜快幹枯了,他便用菜根培育出色味淡遠的菜花來,「亭亭玉立,明麗自然,淡雅清淨」,他愛撫備至,視為天物。孫犁的一大習性是好清靜,喜獨處。東方朔的四句妙言:「崛然獨立,塊然獨處,與義相扶,寡偶少徒」〔3〕,他最為欣賞,便寫在紙上當座右銘,日日誦習之,事事效行之。為此,他盡量逃避一切應酬往來,遠離塵囂,獨自躲進他那間生命所系的書房裡,儼然成了一個現代隱儒。晉人王康琚詩雲:「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4〕這位古人是把能隱于鬧市的人看得要高一個檔次的。孫犁能安然獨處在天津這樣一個繁華大都裡,不正是古人稱許的那種「大隱」麼。不過,孫犁這個「大隱」遠非古人可比,「隱」,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保護自己以利靜思的一種手段。「心事浩茫連廣宇」,表鬱結、舒憤懣的《耕堂劫後十種》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產生的,他的心並不平靜。

孫犁是位風格獨特的作家。他的獨特性既有個性、氣質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文化及師承等方面的原因,而關鍵在于思想。他是位黨內作家,黨的文藝方針他當然要服膺,但他不盲從,不惟上,不寫遵命文學,他總是離政治遠遠的,極力保持自己思想上的獨立性。從他開始文學生涯以來,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的土壤裡,忠實地按照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原則進行寫作。于是,在這位本來屬于主流文學的作家的作品中,我們能幸運地聽到一種異樣的不同凡響的聲音,從而造就了他的不朽。1980年孫犁與《文藝報》記者有過一次更深入的談話(即《文學和生活的路》,見《秀露集》),他毫不含糊地明確指出:「凡是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毫不例外的。他們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把人道主義從文學中拉出去,那文學就沒有什麼東西了。」能如此旗幟鮮明地宣揚人道主義,在當時的中國,恐怕只有孫犁一人。儒家的仁愛之說,西方的人道主義,構成為孫犁創作思想的主要成分,或者簡直說就是他的靈魂,大概是沒有錯的。

「布衣孫犁」,這的確是個十分親切適合的稱謂。「布衣」,是自奉淡素,更是一種傳統,一種精神。如果我們能從他身上繼承一點這樣的精神,並切實做點有益人性的工作,當是對孫犁最好的紀念。

注釋:
〔1〕《史記 李斯列傳》。
〔2〕《漢書 揚雄傳》。
〔3〕《史記 滑稽列傳》。
〔4〕《昭明文選 反招隱》。
FROM: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41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