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一式 | ㄖㄨㄟˋ ㄗㄠˊ ㄅㄧㄥ ㄊㄢˋ |
---|---|
漢語拼音 | ruì ㄗㄠˊ bīng tàn |
出處 |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顧歡論道佛二家》:「愚謂歡所引道經頗確,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
釋義 | 比喻事物尖銳對立,互不相容。參見「枘鑿方圓」。 |
[名]
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唐.司馬貞.索隱:「方枘是筍也,圜鑿是孔也。謂工人斲木,以方筍而內圜孔,不可入也。」也稱為「榫頭」。
(一)之語音。
[名]
1.穿孔或挖削用的工具。漢.王充《論衡.效力》:「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也稱為「鑿子」。
2.器物上可鑲嵌東西的下凹部分。參見「枘鑿」條。
[動]
1.挖掘,將器物打洞穿通。如:「鑿壁借光」。《管子.輕重戊》:「疏三江,鑿五湖。」唐.李白〈丁都護歌〉:「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
2.牽強附會而求合於義理。如:「穿鑿附會」。
[形]
確實。如:「罪證確鑿」、「確鑿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