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王粲登樓

注音一式ㄨㄤˊ ㄘㄢˋ ㄉㄥ ㄌㄡˊ
漢語拼音ㄨㄤˊ càn dēng lóu
出處宋 周密 《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詞: 「故園山川, 故國心眼, 還似 王粲 登樓。」
明 陳所聞 《一枝花‧送馬元赤之蜀》套曲:「多應他 陳蕃 一榻, 肯教你 王粲 登樓。」
元 鄭光祖 有《醉思鄉王粲登樓》雜劇。
釋義東漢 王粲 在 荊州 依 劉表 , 意不自得, 且痛家國喪亂, 乃以「登樓」為題作賦, 借寫眼前景物, 以抒鬱憤之情。 後詞曲中常以「王粲登樓」喻士不得志而懷故土之思。
成語故事萌典 教育百科

難字註解

ㄘㄢˋ càn 萌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名]
1.精米。《說文解字.米部》「粲」字.清.段玉裁.注:「稻米九斗而舂為八斗,……則曰粲。……稻米至於粲,皆精之至矣。」
2.笑。清.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官金二十字之別解》:「今之弄筆,意在一粲。」
[形]
1.鮮明華美的樣子。《詩經.唐風.葛生》:「角枕粲兮,錦衾爛兮。」《文選.曹植.贈徐幹詩》:「圓景光未滿,眾星粲以繁。」
2.明白、清楚。《漢書.卷八.宣帝紀》:「骨肉之親粲而不殊。」唐.顏師古.注:「粲,明也。殊,絕也。」

補充說明

出處

登樓賦 王燦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FROM: http://way.mksh.phc.edu.tw/mk1009/PAG2/賦的流變/王粲登樓賦.mht
835_王粲〈登樓賦〉研究.pdf

釋義

高中語文讀本第四冊文言文譯文及賞析
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
登樓賦賞析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董卓挾往長安時,王粲隨之到了長安,由於他學識淵博,曾受到當時大學者蔡邕的賞識。因李 、郭汜作亂,他離開長安,避難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因他相貌醜陋,又不拘小節,不予重用,長達十五年之久。王粲親歷亂離,目睹兵連禍結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災難,感觸頗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 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代表有《七哀詩》和《登樓賦》。《登樓賦》是王粲滯留荊州時登當陽城樓所寫,賦中塑造了一位亂離人的形象,抒發了因久客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情懷。
全賦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樓之因,描寫登樓所見之景,以及引起的思鄉之情。
  第二段寫在城樓上遙望故鄉,抒發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三段寫迫切望治的心情,表達懷才不遇之憂。
  全文結構嚴謹,脈絡分明。以登樓遊覽的活動為順序,以“憂”字貫穿全篇。開頭寫“登茲樓以四望”,結尾點出“循階除而下降”;登樓希望借覽勝以“銷憂”,下樓反而“氣交憤於胸臆”,前後照應,首尾相連,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構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嘆的回環之美。
情真詞切,抒情濃鬱。“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作者飽受離亂之苦,“意有所鬱 結”,自然要發之於外。作者登上當陽城樓見景生情,觸目興嘆,遂成《登樓賦》。通篇寫愁,滿紙悲情,思鄉懷歸之愁、懷才不遇之憂、河清未至之慮、亂離傷時 之感交織一起,可謂回腸九轉,憂心百結。這些長期積壓在作者胸中的鬱悶之氣,一旦觸發便如地下熔岩噴涌而出,格外強烈,真摯深沉。而這種種愁緒又是亂離之 人常有的,頗具有代表性,特別容易引起共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正是千百年來《登樓賦》打動無數讀者的原因所在。
抒情方式靈活多樣。一是寫景和抒情相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首段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異鄉風光越美好,思鄉之情越殷切,以眼前樂景 反襯心中哀情,特別深切感人。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日奄日奄、天慘慘、風蕭蕭,獸狂顧、鳥倦飛,原野闃寂,悄無人聲,一片凄清。作者著意渲染寂寞凄涼的氣 氛,勾勒出一幅魂斷城樓圖,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內心的凄愴慘惻,讀來令人黯然神傷。前後兩段景物描寫,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於景,一樂一悲,相互照應,真 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緒步步加深、憂傷至極的過程,回環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發感情。此賦是作者有感而發,賦中所用的典故與作者的身世遭際相吻合,因 而自然貼切,毫無鋪陳堆砌之感。“仲尼嘆歸”、“鐘儀楚奏”、“莊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們思鄉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懸”、“井渫不食”含 蓄而準確地表達了濟世之志不得施展的憂慮。這些典故恰當地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豐富了文章內涵。
此賦風格沉鬱悲涼,辭採豐富優美,語言自然流暢,是王粲賦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稱之“雖張(衡)、蔡(邕)不 過也”;清人評價此賦:“全篇無雕鏤之字、幽奧之詞,但以直抒胸臆,言足達意而止,較之漢賦,覺得清疏得多”,確實如此。
自王粲登樓作賦後,登樓就與憂愁聯係起來了,後人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如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中“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李商隱《安定城 樓》中“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溫庭筠《鳳棲梧·衰柳疏疏苔滿地》中“王粲登臨寥落際,雁飛不斷天連水”,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中 “故園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元遺山《石州慢·擊築行歌》中“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樓,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飛鴻,渺翩翩何許”,都是借他人 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王粲登樓”早已成為典故,散發著感人的魅力,吟唱至今。
 登樓賦譯文
登上城樓,四面張望,藉著閒暇的時間來銷除憂愁。看看樓宇所處的地位,像這樣爽朗開闊的,的確少有。清澈的漳水從這兒流過,緊靠著曲曲折折沮水中 的長洲。背後起伏著平坦的大路,前面低濕之處,有可資灌溉的水流。北面一直達到陶朱公住過的郊原,西面則接近楚昭王的墓丘。漫山遍野都是花木果實,禾黍高梁也生滿了田疇。這樣的環境雖然美,卻不是我的家鄉,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呢?
身遭亂世,被迫漂泊流離,至今已十多年了。我一心只想回家,有誰能忍受鄉愁的煎熬呢?靠著樓邊的欄杆遙望,當著北風敞開我的衣襟,放眼看看邈遠的平原,卻被這高小的荊山遮斷了視線。道路迢迢,川流深遠,悲痛著故鄉阻隔,禁不住淚流滿面。從前孔子留在陳國,曾發出「回去吧」的悲嘆,鍾儀被囚在晉國,依然還奏著楚音,莊舄在楚國做官,還是吟著越國的詩篇。懷念故鄉是人之常情,怎會因困或顯,而有所不同呢?光陰迅速地流逝,「俟河之清」不知要等到哪一天?希望能出現一條平坦的大道,使我從此奮力向前。所怕的是和瓠瓜一樣徒然繫著,又像潔淨的井水,不被人們飲用那樣令人悲嘆。

在樓上徘徊了許久,不知不覺,太陽已快要銜山了,蕭瑟的淒風從四面吹來,一時吹得天昏地暗。走獸們東張西望尋覓伴侶,鳥兒也相互鳴叫著,展翅飛散。田野中靜寂得沒有人影,只有趕路的人還在蹣跚地步行。看到這種情景,更觸發了我的憂思,心中真有無限的痛苦和感傷。從樓梯上走下來,胸中已充滿了悲憤,一直到深夜仍無法入睡,悵悵的翻來覆去,終究難以成眠。
FROM: http://fjtct.now.cn:7751/www.ht88.com/downinfo/15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