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性相近,習相遠

注音一式ㄒㄧㄥˋ ㄒㄧㄤ ㄐㄧㄣˋ , ㄒㄧˊ ㄒㄧㄤ ㄩㄢˇ
漢語拼音xìng xiāng jìn , xí xiāng ㄩㄢˇ
出處論語陽貨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釋義人出生時本性是相近的,後來因學習環境及所學事情的不同,好壞就愈差愈遠了。表示後天環境的重要。
例句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學習環境的好壞,深深影響著兒童人格的形成。
萌典 教育百科

補充說明

文化課教材(高級):性相近,習相遠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2/15/49750.html
◇◇◇ ◇◇◇ ◇◇◇

【原文】
子曰:「性(1)相近也,習(2)相遠也。」(《論語.陽貨第十七》)

【註釋】
(1)性: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
(2)習: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

【語譯】
孔子說:「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是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研析】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是說:只有智慧打開最多的智者和智慧封閉最深的愚者,他們的心性不會受外在環境的污染和教化而改變。在「上知與下愚」之間,是絕大多數的一般人,都能修養心性,也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接受教化可以昇華,受到污染則會下沉,環境能起到污染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能使人出污泥而不染的方法,那就是正法正道。由於相生相剋的原理,世間存在能使人污染、下滑的邪道,必然也同時存在能使人純淨、昇華的正道。所以透過學習正道,一般人都能從修養心性中得到昇華,這也許就是禮樂教化的最終目的。

人在迷中很難有自知之明。其實人的先天都有真誠、善良、寬容諒解的純真本性,只是特點有些不同而已。是因為後來出現了神造人,才有了人間和人體,因而有了人的文化和歷史,也就有了學習和認知,形成知識、見解和觀念,還有深淺不一的情慾、執著和人心。所以來到人間生死輪迴的元神本性是相近的,而學習的知識,沾染的觀念和執著卻是因人而異,相去甚遠的。習染不好的思想、不好的觀念、執著心愈多,智慧也就封閉得愈深;反之,愈能顯露出元神的本性和智慧。

【延伸思考】
1、人的本性都是很單純的,但是人心和思想卻都是極其複雜的,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互相之間差異極大。在複雜的人心和觀念中鑽牛角尖,或要求別人和自己一致,符合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簡直是庸人自擾。

想想看:認同本性的一面,用本性的一面來看世界和對待別人比較好呢?還是用後天形成的觀念、思想、人心為人處世比較好呢?

2、如果認同、接受人世間的不好的觀念、不好的思想、執著心等,會受到污染,那麼不認同、不接受、不接觸人世間的不好的觀念、不好的思想、執著心等,是不是就不受污染了?這是不是要具備能區分人心、思想、觀念的善惡好壞的能力?這是不是就具備了某種程度的智慧了?這方面做得愈好愈徹底,是不是心就愈純淨,愈能顯露出本性,也就是智慧愈高了?

【閱讀資料】
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人在後天形成了許多的固有觀念和思想框框,特別是人在私心的作用下,在頭腦中產生了很多不好的思想,這些都是人後天形成的,並不是人真正的自己。能夠找到先天真正的自己,不帶任何觀念的用自己的真本性來思考問題,看待周圍一切事物,才是真正地認識自己,就好像人把戴在眼前的變色鏡摘掉,才能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一樣。

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是「美德即知識」,意思是存在著美德、真誠善良等這一類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

人先天的自己是善良的、純淨的、純真的,而且是智慧的。是後天的一切使人變得複雜、骯髒、愚鈍、迷失。在迷失中去尋找智慧,就像在黑夜中尋找光明一樣。一般人所認為的「智慧」,往往只是處理問題的手段,甚至是思想中的觀念,但是這一類觀念愈多,對自己的智慧只會封閉得愈嚴。

「認識自己」,從修養心性的角度來談,包含向內找自己不足的一層意思。做什麼事時,不能總看別人的錯,而是要多看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要改進。再進一步講,如果人能做到無執無求,就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因為人在各種慾望和執著的帶動下,是無法認識自己的,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的。

只有去掉人的不好的觀念,破除人的思想框框,蕩去人心的污濁,才能啟迪人的慧根,喚醒人的良知,使人看清真正的自己和世界的一切。

(改寫自正見網: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8/10/22902.html)